機床配件長期閑置后的檢修工作有哪些?
機床配件(如主軸、導軌、刀具、軸承、絲杠、齒輪等)長期閑置后,可能因環境侵蝕、部件老化、應力釋放等導致性能下降,重新裝配前需進行系統檢修,確保其符合機床運行要求。以下是具體的檢修工作內容,按配件類型分類說明:
一、機械傳動類配件(齒輪、絲杠、蝸桿等)
外觀與清潔檢查
清除表面灰塵、油污及銹蝕,用毛刷或軟布擦拭,頑固銹蝕可用細砂紙(800目以上)輕磨,避免損傷齒面或螺紋精度。
檢查齒面、螺紋是否有裂紋、崩刃、點蝕(齒輪)或螺紋磨損、變形(絲杠),重點關注嚙合部位和受力面,若發現深度超過0.2mm的損傷,需更換配件。
配合精度與靈活性檢測
齒輪:手動轉動時應無卡滯、異響,嚙合間隙需用塞尺測量,超過設計值15%(如原間隙0.1mm,現≥0.115mm)需修復或更換。
絲杠與螺母:手動推動螺母沿絲杠移動,應平穩無頓挫,用百分表檢測軸向竄動(≤0.01mm)和徑向跳動(≤0.02mm),超差需校直或更換。
蝸桿與蝸輪:檢查嚙合面接觸痕跡(應均勻分布在齒寬中部),轉動時阻力均勻,無局部卡頓。
潤滑與防銹處理
清洗舊潤滑脂(用煤油或專用清洗劑),干燥后涂抹對應型號的潤滑脂(如齒輪用極壓鋰基脂,絲杠用精密機床潤滑脂),確保潤滑覆蓋所有運動面。
暫不裝配的配件需涂抹防銹油,用防銹紙包裹后放入干燥箱,避免二次銹蝕。
二、支撐與導向類配件(軸承、導軌、滑塊等)
軸承檢修
滾動軸承:轉動外圈時應靈活無異響,無明顯徑向/軸向松動(可用雙手按壓內圈、晃動外圈檢測),若有卡滯或滾珠磨損(如表面凹坑),必須更換。
滑動軸承(軸瓦):檢查內壁巴氏合金層是否脫落、磨損或燒蝕,間隙測量(用壓鉛法)若超過設計值(如原間隙0.05mm,現≥0.08mm),需刮研修復或更換。
軸承座:清理座孔內的銹蝕和雜物,檢查座孔與軸承的配合公差(過盈或過渡配合),若座孔磨損變大(配合松動),需鏜孔鑲套修復。
導軌與滑塊檢修
直線導軌:用平尺和百分表檢測導軌直線度(每米誤差≤0.01mm),表面有無劃痕、研傷,滑塊滑動時阻力均勻,無卡滯或異響,滑塊內的滾珠保持架若斷裂需整體更換。
燕尾導軌/矩形導軌:檢查導軌面磨損情況(用涂色法檢測接觸面積,應≥70%),若出現溝槽或臺階,需磨削或刮研修復,確保與滑座的配合精度。
三、刀具與夾持類配件(刀具、卡盤、夾具等)
刀具檢修
高速鋼/硬質合金刀具:檢查刃口是否崩裂、磨損或卷刃,用放大鏡觀察切削刃完整性,磨損量超過0.2mm時需重磨或更換,避免加工時出現振紋或尺寸超差。
刀具刀柄:清理錐柄或法蘭面的銹跡、磕碰,確保與主軸錐孔的貼合度(用涂色法檢測,接觸面積≥80%),防止裝夾后跳動過大(徑向跳動≤0.005mm)。
卡盤與夾具
三爪/四爪卡盤:轉動扳手時應靈活,卡爪移動同步(三爪),檢查卡爪齒面磨損(若夾持工件時打滑,需更換卡爪),清理卡盤內的鐵屑和油污,潤滑絲桿和齒輪。
專用夾具:檢查定位銷、導向柱是否磨損或變形,夾緊機構(如氣缸、絲杠)是否靈活,定位面平面度誤差需≤0.01mm,否則需磨削修復。
四、電氣與控制類配件(電機、傳感器、接觸器等)
電機檢修
清潔電機外殼和散熱孔,檢查接線端子是否氧化(用砂紙打磨),測量繞組絕緣電阻(用兆歐表,≥5MΩ),低于標準時需烘干處理。
手動轉動電機軸,無卡滯或異響,軸承潤滑不良時需更換潤滑脂,若軸承磨損(轉動時有異響)需更換軸承。
傳感器與電氣元件
接近開關、光柵尺等傳感器:清潔感應頭,檢查線纜是否老化開裂,通電測試信號輸出是否穩定(用示波器檢測),信號漂移時需校準或更換。
接觸器、繼電器:檢查觸點是否燒蝕(用細砂紙打磨),線圈是否受潮(測量電阻值,與標稱值偏差≤10%),動作是否靈敏,卡頓則需拆解清理或更換。
五、通用檢修步驟與注意事項
拆解與標識:復雜配件(如主軸組件)拆解時做好標記(如零件編號、朝向),避免裝配時錯位。
精度復校:關鍵配件(如絲杠、導軌)需通過專業設備(如激光干涉儀、圓度儀)復校精度,確保符合機床原設計標準。
老化部件更換:橡膠密封圈、油封、彈簧等易損件,即使外觀無明顯損壞,長期閑置后也建議更換(橡膠件老化周期通常為1-2年)。
試運行測試:裝配后進行空載試運行(如主軸空轉30分鐘),監測溫度(軸承溫度≤60℃)、振動(振幅≤0.01mm)和噪音(≤75dB),無異常方可投入使用。